現代人學佛、修行,接收到的雜訊太多了,因為加入太多的「知識」,干擾了我們對佛陀的認識。佛陀要教導我們的東西,幾千年下來,傳來傳去,這個補充、那個補充,意見不同的再吵一架,剩下的是「你的、我的、他的」佛法,而不是當初佛陀要指導我們的,這樣出入就很大了。以「禪」這個字為例,印度人的基本定義叫作「功德叢林」,意即一切功德從禪產生;禪修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趕快修這一切功德。但是傳到中國來,「禪」的定義就變了,中國人對禪的定義是「菩提湼槃,妙真明心」,禪變成好像是一個很高貴的東西,至於怎麼個高貴法卻講不出來,「禪是什麼?」從來也沒有真正的弄清楚過。
從修法中來看,禪定的名稱大概可分成七個,這七個階段,它整個禪修的過程,心境可用宋朝郭庵的十牛圖來說明:第一個是「尋牛」。剛開始禪坐的情況,就好像牛跑掉了,爸爸叫你去找牛,可是你也不知道牛在哪裡啊;出了門,究竟該往左還是往右去找。很多人剛開始禪坐很茫然,不知道到底要怎麼修。其實很簡單,你走出去就對了,不要老是站在問口問「牛在哪裡?」其實你要找的那頭牛不是別人,是你自己這頭牛;別人的牛跟你無關,要把「你的牛」找出來。
找了很久的牛,終於看到牛的腳印,這個叫作「見跡」;這時候就是看到你心的痕跡了。禪坐的時候,假使連呼吸都看不清楚,那是連影子都沒看到。你要先看到牛的足跡,才會知道牛在哪裡嘛;意思就是你呼吸的狀況、息入息出的狀況大概看到了。接著,你會朝那個方向再進一步,就會看到牛尾巴那邊搖,那就是「見牛」了。
牛尾巴看到了,就要趕快把整隻牛拖出來,用繩子綁起來。可是在這個時候,不管你怎麼拉,牛就是一動也不動;不但牛沒有動,你「用力一拉」,牛頭一轉,你還翻了好幾個跟斗。這個時候叫作「調伏」,你要開始駕馭、調伏這頭牛。禪坐的時候,常常數息數一數,心就跑掉了,你察覺到心跑掉了,想把心抓回來,可是反而被那顆跑掉的心給拖走了,這時就要不斷地調伏。經過反覆的調伏、奮鬥以後,終於牛可以拉得動了,可以跟著你走了,那你就「得牛」了。牛願意跟著你走,接著要能夠爬到牛背上,才能算是真正的「牧牛」。坐上牛背以後,那就可以「騎牛歸家」了。回到家,把牛拴進牛棚,不用再找牛了,這時候就「忘牛存人」,可以悠閒地做你自己的事。再接下來是「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這是宋朝郭庵禪師指導我們的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