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北大永續扎根閱讀計畫
2024年起,華嚴學會與國立臺北大學以永續發展議題展開為期六年之學術交流合作,除既有之高峰論壇、學術研討會等,華嚴學會亦期能藉由其他合作方式於校園中推廣永續理念,因此研擬「永續扎根閱讀計畫」,藉由鼓勵學生閱讀永續議題相關書籍,並提出反思心得,進而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以深化臺灣校園的永續教育成果。 主辦單位 [...]
華嚴學術辦公室重啟宣言
緣起
「治道原於士風,士風本於學術,學術根於心術。」
值此全人類甫歷有史以來最嚴重之新冠疫情,新天新地即將展開之際,人類即將全面進入嶄新之靈性時代。此時,重啟華嚴學術辦公室,非唯繼往,更為開來,以肩負引領華嚴學術研究之重要使命。
近代以來,全球唯尚西方文明之「利用」至上,以為如此足以「厚生」。然至今日,江河日下,積弊已深,遂有聯合國「永續」議題之倡。其焦點,似已自器世間之肆意開發,逐步轉移至眷屬世間之關懷,似為全人類覺醒之兆。然或重水保,或重空污,雖皆當為,實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戮力於末,未能得本。其本何在?厥在「正德」。唯植根於正德,始克利用於厚生,《尚書》中早已昭示!故孟子雖處亂世,畢生之所欲所為,首在「正人心」,此即《大學》之欲「止於至善」,必推源於「明明德」。歷代洞見高超、心懷濟世者,莫不於此多所措意,下逮陽明先生之「致良知」亦然。「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此實我中華文明之大根大本。而以我華嚴宗所謂之三世間──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而言,欲求圓滿器世間與眷屬世間,其要在智正覺世間。物有本末,君子務本,本立道生。今因器世間之毀壞,大自然之反撲,造成眷屬世間之逼迫惶悚,解決之道,捨智正覺世間何由?
然智正覺世間之展開,卻非雕蟲篆刻、因襲故常者所堪任。稽諸歷代華嚴祖師,莫不各出手眼、獨出新裁,從無因襲故常而能成為一代學宗。察大藏之收,何一非獨出手眼、高步當時之新作?其所以能如此,要在實修檢證,非僅如今日之學術研究,上焉者,尚堪為書面理論探究;其下焉者,以學術為取青紫之階,皓首於收集論文點數,或敷衍塞責、應酬而作,而於實修一概無知,甚且嗤之,或拒之千里。華嚴學術辦公室之重啟,若外於此,曷克稱荷擔如來家業之名?
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華藏世界海。作為以佛陀最高證量《華嚴經》立宗,且國師輩出之華嚴宗,何可缺席於此靈性潮流之中?又何能苟附驥尾,而不虎奮鷹揚,肩負起領航之重責大任?
宗旨
「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欲求開來,需先繼往;唯其繼往,方可開來。
華嚴學術辦公室於此新時代之任務,概分為「古典文化區塊」、「新質文化區塊」、「AI 文化區塊」三大區塊。除上承歷代洞見高超之祖師大德,闡揚華嚴古學(古典華嚴學),更致力於開發新質華嚴(新古典華嚴學),秉持佛陀永恆真理之立場,以新時代之理論、語彙予華嚴以新詮。此緣歷代華嚴祖師莫非「接著講」,以應其當世,而出嶄新之第一手研究成果,非如今日學術研究多作「照著講」之二手整理。今「新質華嚴學」之開展,正上承歷代華嚴祖師之心髓。
而其符應時代脈動,即為落實推廣「靈性經濟學」,結合聯合國所倡之 ESG 並 AI 浪潮。靈性經濟學,可概分為靈性資源之存在與開發兩大層面,此實肇源於《華嚴經》。存在,即《華嚴經》開顯之「佛境界」;開發,即《華嚴經》所示之「成佛之道」。餘者,若我國數千年來有關「大人之學」之靈性教材,亦皆含括其中。以此結合嶄新之 AI,喚醒、呼應 E(環境 Environmental )、S(社會 Social)、G(治理 Governance )之關懷,落而實之,推而廣之,以期提升全人類生命之品質。
願景
歷代學術,莫不起於民間。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代理學、明代心學,靡不如是。重啟華嚴學術辦公室,意不在隨俗同流,乃在引領華嚴學術研究之新方向,開展第四期佛教思想「普賢乘」,以此開啟人類之自性覺知、促進人際和諧、維護地球生態之三世間圓滿。
「天下有道,以是非為成敗;天下無道,以成敗為是非。」有道無道,繫乎當人。而「治道原於士風,士風本於學術,學術根於心術。」心術正,則學術明;學術明,則士風振;士風振,則治道隆。我華嚴之關鑰,在「善用其心」以圓滿三世間。一人「善用其心」,則其身修;一家「善用其心」,則其家齊;一國「善用其心」,則其國治;天下「善用其心」,則天下平。我華嚴宗歷來所以能襄輔國政、安定人心,胥繫乎此!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纔動萬波隨。」重重無盡之因緣鎔鑄為眼前重啟之華嚴學術辦公室,祈願由此重啟之華嚴學術辦公室,永續開展出利益眾生之重重無盡……
華嚴學術辦公室歷任主任

曾任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兼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日本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佛教藝術雜誌》主編

熊琬教授
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玄奘大學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暨宗教系、所主任,華梵大學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等。繼承家學成立果庭書院學會,以發揚傳統文化。修行以禪淨雙修,教理兼融,解行並重,八宗並弘,並以淨土為終極之依歸所在。

曾任臺北市立動物園技正、動物組組長、園長。
著有《溫馨和諧台北動物園──園長週記》、《動物園的故事》、《台北動物園園長陳寶忠的真情紀事》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