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慣性的解脫
一般人比較能接受的都是單一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的警覺性不夠,都活在慣性當中而不自知。要不要把自己生命的這一盞燈打開呢?解開自己,迎接大地,讓自己在這當中自在出入,沒有框限,那就是解脫了。
一般人比較能接受的都是單一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的警覺性不夠,都活在慣性當中而不自知。要不要把自己生命的這一盞燈打開呢?解開自己,迎接大地,讓自己在這當中自在出入,沒有框限,那就是解脫了。
我們說文人有句話:「明朝有意抱琴來」,明天假如興起高興的話自己帶琴來吧,我們來吟唱,就有那種好朋友,我高興了我提壺酒去找你,喝到酩酊大醉兩個人趴在那裡,酒醉醒來,另一個還在睡,我回家去了很高興。你有沒有這種朋友?
菩薩度眾生,即便很難度,他也不會喊苦,否則那叫什麼菩薩?
我們俗話講:「我歹命、我歹命」,有些人的口頭禪就是這句「我歹命」,無論做任何事,遇到任何不如意,就來一句「我歹命」。這些一直嫌棄自己歹命的人,就永遠都歹命?他是不是真的一輩子都歹命啊?不會啊,他只是在抱怨、在發牢騷,因為他的人生沒有覺醒,他透過發牢騷在證明他的存在,他真正的苦,就是他的存在不被認可,你瞭解嗎?
有人問,普賢菩薩跟地獄有什麼關係?普賢菩薩應該問天國的事,怎麼問到地獄去了?這麼想叫作「意識形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今天大家都認為佛教是悲觀、消極、灰色的,這種觀念不對,而有這樣觀念的人卻非常多。
打坐時會產生「息不調」的情況,通常都是因為基礎功夫不當所造成的;在數息法進行中要調息,應該是在「息入盡」或「息出盡」的「盡處」來數息,否則就容易產生風相、喘相、氣相或急相的情況。現代人做什麼事都強調「效率」,有些修行人也喜歡跟人家湊快速,禪修的時候只管把注意力放在「鼻息」上,其他的就不管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修行是往上提升自己的福報,這不一定指賺錢,你有人緣、有貴人相助都屬福報。有些人出門就太陽高照,偏偏有些人一出門就下雨,這是福報的問題。有錢有權卻無福報的人所在多有,並非有錢有權就吉星長照、福報滿盈。有人富甲一方,但一出門就被車撞,錢再多也享受不到。有的人權傾一時,位居要津,但一開口就出事,一說話就招來指責,如此即便是高官厚祿,日子也很難捱。
身在職場難免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有信眾詢問海雲導師:如果在工作職場上,情緒爆發時,當下該如何轉念?
何謂四勝行?修四勝行的意義究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