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討
學術研討會
海雲和上有感於千年來華嚴思想的沉寂,因此發願使華嚴重新璀璨,而學術研究的討論乃弘法的根柢,因而於2010年召開首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為持續推動華嚴學術發展,2011年3月華嚴學術中心成立,此後陸續於兩岸辦理多次以「華嚴學」為主題的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超過兩百位國內、外學者發表近兩百篇的華嚴學術論文,為近代推廣華嚴研究之一大盛事。
臺灣
2013 第四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與義學 國立政治大學
2012 第三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華嚴學:古典與現代的交會 臺大集思會議中心
2011 第二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學與科學 國立臺北大學民生校區
2010 第一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大陸
2015 第二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 陝西師範大學
2011 首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 陝西師範大學
BQ廣場
BQ 全稱 Buddha Quotient,指的是佛陀的智慧,是一種能體認生命價值、能感受和欣賞生命樣貌,且無論年紀、種族或階層都能夠具備的能力。而BQ廣場的目標在推廣如何培養智慧去探究生命的真理,除探討人生各個階段遇到的問題,也邀請各界人才深入討論不同產業對於社會或國家或世界造成的影響。
靈性經濟學
即靈性經濟資源之存在、開發與運用。此理論架構與實踐,皆源自於《華嚴經》:靈性資源的存在即《華嚴經》開顯之「佛境界」;靈性資源的開發即《華嚴經》指出的「成佛之道」;靈性經濟學之運用,即透過生命改造的實踐,內心具備覺悟靈性,確立正確價值觀後投入生活,讓智正覺世間、器世間、眷屬世間皆得圓滿,為後代子孫留下真善美的生命空間,而非破碎、污染,充滿掠奪、慾望、功利的世界。詳情參照 海雲和上的著作《我們只有一個選擇》(台北:空庭書苑,2010)。
AI運用
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的開展正在快速改變這個世界,如何開發與應用成為各個領域注意的焦點。然而當人類在用用AI解決問題、享受其帶來的的協助及效益時,許多有關倫理道德的疑慮也隨之而生。換句話說,AI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會是正向還是負向,端看我們如何抉擇和執行。
永續發展
工業革命後「致權力」、「致功利」的社會結構逐漸形成,看似帶來更多發展,卻也導致了政治、科技、經濟的諸多病變。因此「永續發展」成為當代最重要的課題之一,聯合國在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既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又能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模式。」當中的命題雖各不相同,包括環境生態、再生能源、城市發展……等,其實都指向一個目標,即人和大自然應當如何圓融發展,而最佳解方就在「致中和」與「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