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思想 新樣貌
「2017華嚴學國際論壇」3月11日晚間在大華嚴寺圓滿落幕,此次論壇共邀請到日本、韓國與台灣十餘位專家學者,分別就8篇論文、2篇專題進行了兩日的精湛交流與對話,成果豐碩。
華嚴學會暨海雲華嚴研究所自2010年起,陸續於兩岸辦理了六次以「華嚴學」為主題的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超過兩百位國內外學者發表近兩百篇的華嚴學術論文,興起了佛教華嚴學探研之風潮並成近代華嚴推廣之一大盛事。今年的華嚴學國際論壇以「新時代的華嚴判教探討」為題,邀請到日本、韓國與台灣十餘位學者專家,展開對話。佛法為應時代教化之機,而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然五千餘經典,令人有望洋興嘆之慨;「判教」的用意旨在將浩繁佛法予分類與組織成一個完整體系,並以求得佛典義理的圓通無礙。「華嚴學」是為《華嚴經》之思想研究,唐代宗密大師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由此可知華嚴思想之浩瀚。
華嚴思想經歷千餘年的發展及社會變遷,近年更有快速與大量的現代資訊科技,然而華嚴判教是否有更精準之論述與分類?且華嚴在現代社會與佛教中之定位又為何?是此次辦理此研討之重要意涵。
10日上午大華嚴寺導師 海雲繼夢於開幕式中提到,「學術」是人類思想之菁華,「華嚴學國際論壇」的目標在於透過學術的方法將「華嚴思想」展現出來,更重要的是,提供現代社會運用與保存,讓佛法走出經本、走入世間。緊接著由東海大學哲學系余懿嫻教授與韓國學者張珍寧教授等,分別發表《法藏五教判哲理探》與《華嚴經問答中出現的判教》拉開序曲,分別探討華嚴思想在中國與韓國的思想流變。此次的論文題目,多有探討中韓華嚴思想之研究,論壇中日、韓與台灣的學者產生許多火花與碰撞。
大華嚴寺導師 海雲繼夢於交流中提到,不同的文化與思維方式,很難達到同一個的思想標準,從歷史上來說,日韓佛教受到中國佛教的影響,而其影響必定產生了獨立的思維系統。因此,三者不同的思維系統很難同時比較兩者思想的差異,在探討的過程中很難完全交融在一起,日韓學者應以自身思維系統探討華嚴思想與脈絡,甚至勇於評斷自身華嚴思想大家之成就,而非比較內容而已。
3月11日會議尾聲,海雲華嚴研究所所長 熊琬教授宣布將逐年設定佛教華嚴之焦點主題,促成現代華嚴之內涵、角色、定位與特色等有不同領域之對話及探研,2018年華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之主題–「法藏、慧苑與澄觀於華嚴判教的交涉」,並邀請現場學者專家投入研究工作。
此次國際論壇期間適逢「大華嚴寺佛教明王藝術展」,此次展覽包括油畫、描金彩繪、木浮雕、錘鍱工藝及木雕立像等多件展品。會議結束後,日韓學者在專人導覽下觀賞明王特展,透過色彩與肢體豐富的明王藝術,了解大華嚴寺藝術館藏與漢傳佛教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