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和上有感於千年來華嚴思想的沉寂,因此發願使華嚴重新璀璨,而學術研究的討論乃弘法的根底,在 和上的祈願下,華嚴學國際論壇(原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0首度召開,獲得空前成功,為持續推動華嚴學術發展,2011年3月華嚴學術中心成立,自後,持續承辦本論壇,已陸續於兩岸辦理八次以「華嚴學」為主題的華嚴學國際論壇(原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超過兩百位國內、外學者發表近兩百篇的華嚴學術論文,為近代推廣華嚴研究之一大盛事。
華嚴三祖法藏(643-712)提出「就法分教,教類有五」、「以理開宗,宗乃為十」的五教十宗判教學說,以「五教」為主「十宗」為輔的判教理論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成熟的判教體系之一,亦為最具代表性的判教理論。慧苑(673-743)為法藏之弟子,本應承接其師之學說,然最終卻廢除法藏的五教說,改立四教判,而被斥為異說。澄觀(738-839)為華嚴宗四祖,雖沒有親承法藏傳授,但其學說基於五教十宗,依於四法界之次第不同,而有了小、始、頓、終、圓不同於法藏的判法。
此外,又有方山長者李通玄(635-730)不依五教十宗的判法,而是自立了十教十宗。對於法藏、慧苑、澄觀、李通玄在華嚴判教是否有更精準之論述與分類?且四人在華嚴判教與思想上的交涉為何?實有辦理此研討之意義。
歷屆論壇回顧
大華嚴寺學術中心自1999年起,已陸續於大陸及台灣辦理過七次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超過兩百位國內外學者發表近兩百篇的華嚴學術論文,興起佛教華嚴探研之風潮,並成近代華嚴推廣之一大盛事。然鑒於學術研討會多採一次數十篇論文發表之模式,發表者因時間急迫而未能詳述其論文精髓,與會者亦未能有機會請教討論,有鑒於此,本學術中心於2017年將發表模式改為高峰論壇,並採以只有一個主題之焦點研討方式,期望議題能得到充份與深度討論,成效甚佳,故自去年起,將依此方式,逐年設定佛教華嚴之焦點主題,旨在促成現代華嚴之內涵、角色、定位與特色等有不同領域之對話及探研,而有此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