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嚴學術辦公室副主任 李尚軒教授

山西太原,原先稱為龍城、并州,曾是春秋時期晉國重鎮「晉陽」的所在地,最早稱「唐」,為唐堯故地,後來隋朝時李淵於太原發跡,大唐的國號也是從這裡而來。

太原與華嚴的因緣也相當深厚,傾注中外多國翻譯家和碩學高僧心血的《八十華嚴》完成翻譯時,武則天女皇即下令於太原刻制「華嚴石經」;著名的李通玄居士,也是在此地方山潛心研究華嚴,撰述出《新華嚴經論》。

2025年7月25日,台灣華嚴學會前往山西太原,首站拜訪了山西太原分會,感受到師兄姐們的熱情招待及對法的渴望。原先遇上疫情的這幾年,太原分會許多活動及共修都延宕了,這次台灣華嚴學會帶來了海雲導師的關懷及期許,太原的師兄姐們紛紛再次燃起佛前的燈火及靈性生命的動力,相約拾起遺落的功課及承擔會務的宏揚。

隔日到晉祠天龍山石窟進行學術考察。天龍山石窟,坐落於太原市西南山區,始鑿於北魏,後經東魏、北齊、隋、唐歷代開鑿,現存二十五窟。但因遭受嚴重損毀,大量造像被盜竊,現在許多石窟已經無法看到它的本來面目。

天龍山石窟中最與華嚴相關的是第九窟,其中內設一座巨大佛龕,分為上下兩層。佛龕上層供有一尊毘盧遮那大佛、下層有三尊菩薩分別是:十一面觀音、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如此便構成生極為殊勝的華嚴壇城,到訪者無不驚嘆其雕刻雄偉細緻、莊嚴慈祥。我們的普慧法師也曾對此石窟做出學術研究成果,並刊登於《華嚴學報》第13期。

另外從歷史文獻顯示,原天龍山第九窟旁有一清澈豐沛的水池,名為「凝碧」,這也讓我們不禁聯想到鹿谷的大華嚴寺總本山,同樣也是下層供奉觀音菩薩、上層供奉毘盧遮那佛,旁邊也恰好有一座「凝碧湖」,如此千年的壇城布局巧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晉祠除了天龍山石窟,尚有一歷史文物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在2025年初,晉祠博物館開始展出上述的「華嚴石經」。晉祠華嚴石經是年代最早及首尾完整的八十卷《大方廣佛花嚴經》方柱型石刻群。當我們實際看到刻滿經文的石柱時,一股親切感及崇敬感油然而生,或許現在的《華嚴經》簡單就可在網路或道場取得,但這也是歷來祖師高僧大德們的奮鬥傳承,才讓我們能方便讀誦珍貴經典。

疫情的關係,令我們疏離感倍增,但無論是在世界各地,相信有華嚴道場、師兄姐們的地方,就是最吉祥之處。大華嚴寺各地的法會活動、文化事業體、學術研究都已再度開展,誠摯邀請您珍惜這難得的因緣,讓我們再次一同踏上追求靈性生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