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的幸福感
靈性的享受是一種存在,一享受就感受到,它是永遠存在的。靈性的感受不會消失,它是因為你的感受才存在,你的生命質感碰觸到了,所以它永遠地存在。
靈性的享受是一種存在,一享受就感受到,它是永遠存在的。靈性的感受不會消失,它是因為你的感受才存在,你的生命質感碰觸到了,所以它永遠地存在。
小時候我問一位同學,這輩子最喜歡吃什麼?他說:「大麵!」換他問我,我答健素糖。他問:「真的嗎?你肯定一輩子都不變嗎?」我說一輩子都不變。喜歡吃沒錯,但沒有如實......
「冬安居」是指冬季結制之安居,於西北印度與中亞一帶,因冬季多雪氣候較寒,間有霖雨、外出困難,故仿夏安居之制而行冬安居。
禮敬是什麼?大家都以為是「拜」,其實只有六個字:「聆聽、欣賞、接納」,這是「禮敬諸佛」的六字大明咒。
在傳統的社會教育當中,(傳統的就是一般社會教育),我們是普遍使用大腦在作邏輯思惟的,可是大腦是怎樣運用邏輯思惟呢?好多人不去作區分,只是運用邏輯思惟去追求大腦所設定的目標,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人類從遠古的草莽時代一直發展到現代,可謂文明非常地鼎盛,文化非常地發達,人類的思惟已經到達極為精細的地步,非常地精密。但是我們發現儘管物質發展得再充分、再進步、再豐富,人的內心深處,始終有著一股無奈。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錢賺得再多,東西用得再好,人類並不見得就表示幸福了;對於一個窮人來講,他只要有錢,什麼都擺平了。
「一切寶中,摩尼寶最。」你進入寶山什麼寶都有,只要先找到摩尼寶,要什麼有什麼。一切法中這個心法是最好,這個法修起來,其他一切法都好修,能夠了解到這點真的是不可思議,這個能用心跟所用心是一心。我們常說的要找心卻了不可得有兩個意義,首先像初學人覓心了不可得,是因為功夫不得力,像失眠的人如果睡不著就爬起來找心,馬上很快就睡著了,這是一種覓心了不可得;第二個意義是能用心跟所用心雙泯,這才是真正成就者的境界。心在哪?這麼繞一圈以後,覓心了不可得,因為心與覓心雙泯。
印章有個特色:蓋下,拿起,一次全部完成。人生呢?能否蓋一次就全部完成?這是普賢行法最大的特色──一行一切行,一成一切成!我們要如何一次完成,畢其功於一役?對現代人來說,很難!
有個人聽說唸阿彌陀佛唸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淨土,於是到荒郊野外的森林裡拼命唸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唸到十五年,怎麼都沒看到阿彌陀佛來一下,是方法不對嗎?又過好幾年,又懷疑大概選的地方不對,不然就是這個法門有問題,如此猶豫又過了十年,想一想覺得這法門一定有問題,怎麼唸了二十五年,石頭都坐到發亮了,還是沒見阿彌陀佛現前,於是就離開了……
佛所謂的善惡跟一般人所謂的善惡不同。你怎麼定義這個善惡呢?因為善惡本身是對立法,那麼一對立起來,問題就來了,麻煩的事。你說善不對,你會被打;你說是對,你也會被打。因為惡就是惡,善就是善……
有人說:「瞧瞧這副德行(性)!」這句貶斥的話有很多人聽過,不過到底什麼是德行?這個德行儀表跟修行人常講的德行具足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