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能知
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說「苦行」不對,但是你要了解,佛陀就是先經過苦行以後,才深切了解苦行不對,假如我們都不曾苦修過,那就沒有資格這麼說。所以常常有人這麼說:「修行不要太重儀式啦……。」我勸你還是先有儀式的好,等功夫到家了才能這麼說。
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說「苦行」不對,但是你要了解,佛陀就是先經過苦行以後,才深切了解苦行不對,假如我們都不曾苦修過,那就沒有資格這麼說。所以常常有人這麼說:「修行不要太重儀式啦……。」我勸你還是先有儀式的好,等功夫到家了才能這麼說。
佛陀覺悟的定義當中,其一指佛陀光明一照,我們自性中的寶藏便完全顯露無遺,沒有任何缺失。這一點要靠自己多體會、領受,否則只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拾人牙慧,這樣自己是無法受益的。
善惡這個東西,它除了道德律、法律、社會族群公約以外,你更要知道這些道德律跟法律的來源,其實是基於人性這個根本,這裡頭也包了你持的三皈五戒。為什麼要持戒?持戒一定都是善的、正面的,不殺戒這些也通通都是善的,一旦犯了就是惡的。
菩提是覺,有了覺心,修一切法,皆趨向成佛。若無覺醒之心,那做什麼都不對。一再跟各位提醒,禪修時,要知道目的在哪裡,亦即發那個菩提心,否則修到最後騰雲駕霧、穿牆透壁,那當老鼠就好了,何必修?
現代人學佛、修行,接收到的雜訊太多了,因為加入太多的「知識」,干擾了我們對佛陀的認識。佛陀要教導我們的東西,幾千年下來,傳來傳去,這個補充、那個補充,意見不同的再吵一架,剩下的是「你的、我的、他的」佛法,而不是當初佛陀要指導我們的,這樣出入就很大了。
很多人,說他在學佛、在修行,可是嘴巴一嚐到好吃的東西,就著迷好東西去了,什麼願力?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或是遇到一個他喜歡的人,貪瞋痴一起,什麼佛菩薩?都回西方去了。
我們現在發願是跟地藏菩薩一樣發願,發一個籠統的願,籠統願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怎麼度盡眾生呢?度了你就知道,沒度都不知道,怎麼度眾生呢?你只發這個籠統的願嘛!因為發願是個很抽象的理念,他要你去行啊!
我們學佛,親近、承事、供養應該要有很大的福報才對,可是有些人福報沒有得到,反而獲凶報,那便是弄錯了。那不是學佛產生的副作用,而是腳踏兩條船自己產生分裂,在這分裂的情況中,有些不應該發生的過失都會發生。
金剛歌菩薩是表自性中的一種喜悅,嬉、鬘、歌、舞這四個菩薩,都是表生命中的性德,亦即成就後會有的情況。學佛是很活潑、很可愛的,你看這嬉、鬘、歌、舞都是笑鐵面,沒有哭鐵面。學佛就是讓我們解脫自在的,為什麼不能喜悅呢? […]
孝順侍奉父母是一個緣,父母在世,要好好奉養,若不在世間,也應懂得緬懷他們的恩德。就這個緣,菩薩指導我們:「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佛是覺悟,以學佛人來說,看待父母,就如同看待佛,所以說家中二老就是活佛,當我們孝順父母,侍奉父母,上報父母恩的時候,能不能轉過來,同樣的侍奉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