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
處處有禪蹤 智慧無不在
聽到「禪」這個字,一般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印象,往往都是「閉目打坐」的形象。然而,禪,無形無相,不受時間、地點所限,無處不是禪。不妨抽出身、靜下心,好好聆聽師父說「禪」,當再度回顧生活之時,會發現處處皆有禪的蹤跡,禪的智慧無所不在。如何找到自我的禪心?即是大華嚴寺之所以年年發起「華嚴高峰論壇──鹿谷論禪」,發願領眾回歸「靈性故鄉」的因緣,用意之深,在於走出思惟,以身體實踐,從生活中探索「禪」的智慧。
生活中的禪意
倘若還原「禪」的原貌與定義,可追溯回上古時期,「禪」這個字出現在堯、舜、禹三個統治者之間,意味放下世間的工作,謂之「禪讓」。而堯、舜自禪讓後,回歸清幽閑靜的生活,此境界與禪定中的情況相應。因此古時祖師們選用「禪」字時,亦是有所感受啟發,而禪兼有羅漢之意,蘊含菩提行法。
來到了現代,「禪」,已然成為一個融入日常生活的詞彙,無論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口頭禪」,還是不明究理的「話頭禪」,都讓「禪」在原本的真實義之外,衍伸出種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道理。
市面上關於「禪」的書籍琳瑯滿目,令人感到眼花撩亂、難以抉擇。不僅有各宗各派佛教大師所傳授的禪修法門,還有各國學者專家、居士或修行人講述的各式禪觀、靜坐及科學研究成果。形形色色的禪修機構所舉辦的禪修、內觀活動亦無比盛行,在這個時代,人們從來不欠缺禪的知識,真正匱乏的卻是禪的親身經驗,此時不禁想問,禪的真實樣貌究竟如何?
竹林鹿谷,與禪對話
禪的殊勝境界「不可說」,但是如何達到修行境界?卻是「有方法」、「需要說」。世界上的禪修途徑多元,禪有多種樣貌、無盡示現,究竟該如何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在鹿谷竹林環繞的綠蔭中,大華嚴寺將再一次展開與「禪」的對話。第四屆「華嚴高峰論壇──鹿谷論禪」即將邀請德高望重的實修者,深切討論何謂禪?何謂修行?期望透過彼此之間的論證交流,聆聽行者們所詮釋的修行方法,讓大眾得以一窺「禪」的真實秘境。
這是一個注重論證真實、修行正法的交流境地,靜心聆聽來自不同領域的師父們詮釋自己對禪修的認知與實現模式,將可一窺「禪」的不可思議秘境。
論禪,彰顯解脫的智慧
大華嚴寺自2014年起,始揭開「華嚴高峰論壇-鹿谷論禪」序幕,歷年誠邀各界實際領眾修行的禪行者共襄盛舉,面對面分享、交流、論證,讓千年前佛陀所傳下的解脫之道,在實證中探其究竟,將禪的奧義帶進日常生活。
回顧歷年論禪,2014年以「佛教理論與實踐:從傳統到現代」為題,針對漢傳佛教修行中的「行門」與「解門」,進行深入探討。2016年的主題為「如來正法」,帶領大眾進入「空」與「有」的思辨之中,一同剖析主體性。
2017年則以「論實修行法與下手處」出發,講述各宗派實修行法與心得,透過相互觀摩激盪,幫助信眾透視修行解脫之路。
大華嚴寺導師 海雲和上曾提到:「修行用心之法,乃大小乘一致的通則。」然而,雖然同屬如來正法、殊途同歸,但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出,受到各國民情文化差異的影響之下,無論是漢傳、藏傳還是南傳佛教,其實修方法與下手處皆不盡相同。
2018年以「禪行法之領眾實務」為題,從漢傳佛教的傳承脈絡切入,在史籍堆疊、文化融合的交互關係中,爬梳出現代佛教徒力行禪修的依歸。
2019年第五屆鹿谷論禪即將於6月19日展開,主題同為「禪行法之領眾實務」再次邀約來自各地不同宗派的禪行者齊聚大華嚴寺,讓禪法的修行方式,透過論禪的舉辦更加清晰明確!
禪入自身,聞者福報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來到好山好水的南投鹿谷,在竹林翠蔭環繞中的大華嚴寺,學養豐富、修為高深、術德兼備的禪行者齊聚,聆聽見證各宗派匯集、論證的一刻,如此千載難逢的一會,是聞者、觀者的一大福報。
禪行者們以生命歷練,應證禪的奧義,使大眾有緣從論禪的討究過程中,領悟禪對自身的意義與價值。透過禪的論述,得以自行修持,淨化繁雜的世俗與雜念。
竹林鹿谷,與禪對話
禪的殊勝境界「不可說」,但是如何達到修行境界?卻是「有方法」、「需要說」。世界上的禪修途徑多元,禪有多種樣貌、無盡示現,究竟該如何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在鹿谷竹林環繞的綠蔭中,大華嚴寺將再一次展開與「禪」的對話。第四屆「華嚴高峰論壇──鹿谷論禪」即將邀請德高望重的實修者,深切討論何謂禪?何謂修行?期望透過彼此之間的論證交流,聆聽行者們所詮釋的修行方法,讓大眾得以一窺「禪」的真實秘境。
這是一個注重論證真實、修行正法的交流境地,靜心聆聽來自不同領域的師父們詮釋自己對禪修的認知與實現模式,將可一窺「禪」的不可思議秘境。
禪行研討 作育僧才
禪的學問,因善念而延續。禪的智慧,因發願而傳承。鹿谷論禪幫助更多僧才有機會接觸佛法的義理,使禪的功德隨善舉而鋪上修行之路。
身處鹿谷竹林,修身靜心,貼近禪的真實義,淨化繁雜的世俗與雜念。禪不再遙不可及,原來,禪的實貌,與我們如此親近。以「禪」為修行,在透過大師們的論禪修持之下,禪的意義將在大眾的共同悉心護持中長存,於是鹿谷論禪之路得以延續、永續。
使命願景
肩負使命,復興漢傳禪法
大華嚴寺連續四年舉辦「華嚴高峰論壇──鹿谷論禪」,其深意在於復興「漢傳佛教」的殊勝使命,此處雲集漢傳行者,論佛理、論修行,一點一滴將漢傳佛教的樣貌守護得更臻完整。
距今1900年前,當古印度佛教開始向東北方傳播,其中一條途徑經中亞,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內地,爾後形成如今的「漢傳佛教」,也就是大華嚴寺迄今致力傳承的法脈。
千年前的佛教,遠經西域進入東方文明大國之後,逐漸與中原文化融合,產生了「中國化」的現象。因中國文明底蘊深厚且豐富,佛教典籍在東漢到中唐期間,不斷大量推陳出新漢文譯本,北宋譯經院,亦產出數百卷經文補充及短經,佛教遂成為中國的重要信仰。
然而,佛教經歷了中國各朝代的洗鍊與演變,在在因民族文化與種族特性之間的相互作用下,典籍的詮釋方式及修行的禪修方式皆受到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融入中原本土的思想與觀點。也就是說,當佛學傳入中國,便被烙上了中土漢文化的印記。
我們必須承認,任何佛教經文與修行法,皆經由「人」的理解、「人」的撰寫、「人」的說法,才得以落實流傳,而漢傳佛教在與中原文化交互融合的過程中,延伸出的詮釋方式亦帶有中國的文化修養。例如,南北朝有人將佛教禪定訓練理解為老子的無為無欲。
甚至到了隋唐時期,漢傳佛教解釋佛法的角度,更擺脫了佛教原有的框架,開始有本土佛教學者開宗立派,自行建構中國佛教的新體系,並使教義結合國情,十足展現中華民族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特性,並且善於繼承、勇於創新,而正因這個民族特質,漢傳佛教的視野得以影響到全世界。
回首古印度佛教,就好比一株大樹,主幹枯老;漢傳佛教如同派生的新枝,由主幹蔓延孳生,生長得比原來的主幹更為壯大,異常茂盛。
漢傳佛教在中國式的傳承之下出現了優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融會貫通、獨立創造、儒化佛教,形成獨具特色的漢傳佛教,經過不斷與中國本土文化融會貫通,而形成新的文化內容。
漢傳佛教善於與時俱進,充實教義內涵,並結合主流思潮,鞏固生存、延伸發展。因此能與東方文化互相吸收、互相借鏡,而非排斥敵對,形成開放包容的態勢,兼具善天下的胸懷,在此基礎上,漢傳佛教能將教派、經典、儀軌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其亦與該國文化結合,不斷壯大。
漢傳佛教的精神,乃大華嚴寺所推崇、發揚之義理,故「華嚴高峰論壇──鹿谷論禪」之成立,核心在於揚起復興漢傳佛教禪法之旗幟,搭建佛學研討交流的橋樑,邀集各界漢傳佛教之法師、學者、居士、行者共聚一堂,齊論佛法、共談佛義,找回更多漢傳修行禪法,並落實「聆聽、欣賞、接納」,使佛法的正念得以永續凝聚,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