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盧觀音

觀音頭戴毗廬冠,冠四週立著五座山形,正中山形浮雕坐姿化佛。觀音顏面端莊,額頭寬廣,眼簾下視,鼻樑高聳, 雙唇緊閉。額上髮絲上梳,上栓毗盧冠, 下垂經耳際梳髮辮,直至雙肩以下。
觀音身著披掛兩肩的 袖袍服,敞開 前胸,上端頸下浮雕刻出兩排聯珠瓔珞, 下端為摺疊繫帶裡衣。觀音雙手交疊置於 腹前,作法界禪定印,寬闊的袖口褶紋直垂至寶座之側。尊相雙腿結跏趺坐,上以裳服覆蓋,由膝蓋垂覆至整個寶座之下, 寶座底座為圓形,四週刻著重瓣蓮花瓣, 中央花托隆起,支撐著整個寶座。
整尊觀音法相,坐姿神韻,比較集中 展現三無漏學的「定」字。而頂部寶冠高 聳,全身衣袍寬鬆,褶紋自然生成,飾物 不多,在樸實自然中,有褒衣博帶的美感。
「毗盧觀音」之稱名,意為頭戴毗 盧冠的觀音,其圖像的出現,並非出自經典所載。
觀音的信仰與觀音造像,雖在南北朝至隋唐之際已流傳中國,但當時或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的典據,作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菩 薩,或依《妙法蓮華經》而作尋聲救苦,隨時變現施渡的形像。此時的觀音像,頂上多不戴冠帽。即使到了唐代以後,依《華嚴經˙ 入法界品》所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所參的觀音菩薩,在圖像上,亦不戴冠,更不戴毗盧冠。
武則天主持八十華嚴的譯述,《華嚴經》的教主稱毗盧遮那佛,所彰顯的法界觀,一多相即、不一不異、圓融無礙,此思想已開始流傳於京洛一代。其後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金 剛三大士,先後齎持密教經典至長安,從事譯經,其中所譯《大日經》在胎藏界的大日如來,造形為長髮,戴寶冠, 胸前飾瓔珞等,是菩薩形的如來。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所戴寶冠,即毗盧冠。
戴毗盧冠的毗盧佛其身旁常配有文 殊菩薩與普賢菩薩,而形成華嚴三聖像。
而自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出現文 殊、觀音、普賢等三菩薩並立的雕像, 此合稱「三大士」題材的圖像,遂流傳 下來,三大士像正中的觀音菩薩,其實 是取代華嚴三聖像中的毗盧遮那佛。
經典中的觀音,大慈大悲、救苦救 難,而又無礙自在、變化多端,在《圓 覺經》中,更載觀音多生多劫前,早已 成佛,號「正法明如來」。觀音自是已 臻「佛格」,得以取代毗盧遮那佛,而 既是毗盧遮那佛,自然戴上了毗盧冠, 而稱「毗盧觀音」。
毗盧冠,又稱五佛冠,以圓形冠帽 四周分格成五份為度,每份製作一尊佛 像,依方位,分別是東方阿如來、西 方阿彌陀如來、南方寶生如來、北方不 空成就如來、中央釋迦如來。五佛面向五個方向,頂上的五道光芒,射向五個 方向,是表現「毗盧遮那」,即「光明 遍照」的原始意涵。
元明之際,戴毗盧寶冠的觀音,已 經流傳於南北各地,浙江普陀山、泉州開元寺等的觀音造像,也經常出現毗盧觀 音,在明末清初之際,藉苦行僧之手,一 尊一尊的渡海到了臺灣,立基建寺成為 觀音道場,是臺灣先民墾拓的精神依止。
本尊木刻毗盧觀音像,在整體外型、 冠飾、髮式、衣袍、褶襞,以及手印、 坐姿等,與相傳四百年前,肇善和尚請 自溫陵而如今供在鹿港龍山寺的七寶古銅毗盧觀音像,對應之下,雖一為銅製, 一為木刻,但二者的造形神韻,仍十分相似,可知本尊像是傳承自典型的明代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