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萬神論壇 以理論印證神蹟

2017萬神博覽會期間,第一屆萬神論壇今(15日)同步開講,本屆論壇以「關聖帝君」為會議主題。大華嚴寺導師認為,萬神論壇是信仰的「理事」與「因果」的雙迴向溝通。
海雲和上說,宗教相關文章有一個特質就是,絕大部分是出自弟子或信徒的筆下,而信徒所撰寫的文章,往往不被學術界所承認,主因是佛裡佛氣,無法求證。
即便信徒可以理解不可思議的境界和現象,但學術界卻無法接受這些「神蹟」,因為「傳說」是無法以現代邏輯及理論來表達的。
所有拿香拜拜的人都是信眾,一定曾有神蹟在他的身上降臨,否則就不會產生信仰,海雲和上說,所有願意來響應萬神博覽會的人,一定對於自己的信仰和神尊,擁有絕對的信心,不然不會來到這裡。
以往,當有神蹟示現,往往因無法驗證,而不被學術論文承認。對此,海雲和上表示,萬神論壇反過來做,從學術的立場,來陳述這些神蹟存在的事實。

海雲和上以兩張截然不同的普賢菩薩畫像為例,一尊是印度的普賢菩薩,只穿著天衣;一是藝術家夢中境界的普賢菩薩,穿著華麗、頭戴華冠。同是普賢菩薩,但卻無法解釋為何兩尊的風格迥異?
印度與中國,對於普賢菩薩的描繪方式截然不同。海雲和上說,即便國情文化、畫像的風格不同,但都是奇蹟的相應,對於信徒而言都是神聖且至高的。即便神蹟無法解釋,但當學者在撰寫論文的時候,可以進行神蹟的比較、蒐集、歸納與分析。
雙迴向 信仰的事相與因果
海雲和上解釋,信仰對學者而言,是「事相」的問題,而研究信仰則是「理」的問題,華嚴強調的則是「雙迴向」。沒有任何事在「理」之外,無理外之事,每事必有理,所以無有事外之理。
人們所信仰的是「因」,理論上所談的則是「果」,這就是果因之間的雙迴向,而萬神是講事,論壇是談理。所以萬神論壇,是我們信仰的理事與因果之間的雙迴向溝通。

海雲和上認為,信仰並非盲目的迷信,而是有目標的,萬神論壇期許能夠親自驗證那些曾感受過的神蹟,幫助一般民間大眾「講出」這些神蹟。然而,果跟因之間有一個管道,佛家稱為成佛之道,一般人無法詮釋,而學者受過專業訓練,可以試著講講看。
即便目前的詮釋不一定全部正確,但海雲和上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圓滿。「止於至善是我們的目標,要先下手去做。」海雲和上認為,現在做的雖然未必絕對正確,但容許改正、微調,在無限長的生命歲月中,總有一天可以達到終極目標。
以止於至善為目標,有了止於至善與現實之間的時間與空間,萬神論壇未來才有無限大的可能和發展空間。此生有幸感應信仰、信奉神尊,由信仰的善念,帶領我們的靈魂到達止於至善。
萬神論壇 倡導宗教和諧
海雲和上表示,倘若要將神德展現出來,神明之間的交流就非常重要,不同的宗教信仰要能相互交流,充分表達你我之間的不同,彼此承認也相互包容。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信仰,表面上的虛以委蛇沒有意義,應該發自內心的尊重對方。
有人拜大樹公,有人拜石頭公,沒有必要嘲笑別人。只要有神蹟相應,就會產生信仰。別人的信仰,你就算不拜,可以一鞠躬表達尊重。那人所拜的那棵樹,可能在你還沒出生前就已經存在。那人拜的石頭,也可能有幾億年的歲數了,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嗎?
我們應該以大心量來相互包容,不能因為信仰不同,就想否定對方、消滅對方,如果這樣,世界就不得安寧了。
因此,尊重彼此的不同,包容對方的差異,就是萬神博覽會非常重要的宗旨。如此一來,世界才會精彩,而華嚴的精神就是「雜花莊嚴」,海雲和上說,這個世界是由各種不同的花組成的,不能只有一種花,否則就等於無花了。
各種花,大大小小、紅紅綠綠,各花彼此相互欣賞,世界才有生機、才有活力,而此衰彼長,乃是正常。

海雲和上提及,二十年前,他曾想成立「神通俱樂部」,真神通、假神通,真真假假,他認為有必要成立神通俱樂部,每兩年驗證一次神通的真假,當時這個構想被罵死了,海雲和上開玩笑說:「我那時候才知道,為什麼釋迦摩尼佛會滿頭包。」
即便如此,海雲和上仍然堅持要做對的事,於是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將這個想法改良為萬神博覽會,期望真正透過宗教之間的交流對話,勇於提出彼此的不同,但同時尊重、接納別人的意見,接納不是恥辱,而是心胸寬大的表現。
來到別人的宮廟,入境隨俗、鞠躬上香。佛家是合掌,道家是抱拳,多元豐富的信仰文化就是台灣生命力之所以旺盛的原因。彼此尊重,才是最可貴的。
「倘若每個人說的話都一模一樣,那就沒有意思了。」海雲和上說,世界上可以有不同的意見,要麻、要辣,才有糖醋;不能只有一味,如果只有原味,那就沒有美食文化了。美食文化源自於各種不同的口味,同樣的,台灣的宗教之所以能夠產生奇蹟,就是因為我們有不同的信仰,彼此互相尊重與包容,勇於表達自己的不同,使得信仰文化多采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