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神博覽會-
上百宮廟文化交流,大華嚴寺見證宗教融合
文:編輯部 協力:曾子軒 攝影:陳執中、劉哲宇 文章節錄2017年9-10月恒演華嚴39號月刊
前言
九月份是颱風密集季節,臺灣佛教聖地──南投鹿谷大華嚴寺,不論法師、信徒還是當地和雅村居民,仍天天投入睽違兩年的「萬神博覽會」籌備工作,有的忙於公家、宮廟往來連絡,有的規畫設攤布置,有的跑拜訪、有的點物資,忙得不可開交。眾人對於颱風可能犯臺資訊都一笑帶過,不約而同地說:「肯定不會來,因為眾神都要來拜佛啊!」
萬神博覽會總召集人李漢章歡喜地表示:「我們相信法界的力量,相信眾神的力量。而且很多師兄師姊非常精進用功,也將功德迴向大活動能如期、順利舉辦,果然眾神不負有心人,大家有願必成!」
盛大開幕 嘉賓雲集
9 月14 日上午9 點整,在一陣陣響亮的舞獅鼓陣與鞭炮聲中,「萬神博覽會」於鹿谷大華嚴寺盛大開幕,來自各地數百間進香宮廟眾神明金身,陸續雲集普光明殿前,總召李漢章、爐主獅頭山勸化堂董事長黃錦源、總功德主賴慧貞、深坑鶴山廟主委曾通文、北港武德宮主委林安樂、理教總公所教宗理天心、新店皇意宮委員高德明、三重玄聖殿祕書長羅圓鉦、松山慈惠堂堂主郭葉子、高雄東照山關帝廟主委吳進財,以及南投縣民政處處長吳燕玲、鹿谷鄉公所民政課課長林麗君、鹿谷鄉和雅村村長陳貞復等上百位嘉賓、各宮廟代表、觀禮信眾,人人雙手合十,虔誠上香,如法如儀進行佛前大供,祈求風調雨順、國運昌隆。

開幕式後,與會大眾來到寺門前左側舞臺區,欣賞臺中北極玄元宮、獅頭山勸化堂國樂表演,以及古慧慧演唱客家歌曲、桃園龍德宮宮主丁素珠帶領表演小蘋果等舞蹈,全場掌聲不斷。

這場兼具宗教交流與學術、藝文、祈福活動的慶典盛會,一連舉辦了五天,熱鬧非凡。慕名而來的民眾除了見識到佛教、儒教、道教的信仰之美,還有宗教人士與學者教授聯合進行四場、八篇論文發表的「萬神論壇」學術會議,以及匯聚南投在地一百零八位書藝家,同時揮毫「百呎長卷」,題寫詩文佳句的壯觀景象,另在傳統吟詩會的活動,同樣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能讓全臺數百尊神明金身法駕駐蹕大華嚴寺,緣起於大華嚴寺導師海雲和上本著追求三世間圓滿的生命標的,以「一心結盡天下緣,萬神福臨齊歡騰」理念,自2013 年開始,與2014、2015 年,號召臺灣眾家宮廟共襄盛舉,在毗盧觀音慈悲引領執首下,今年響應萬神博覽會的宮廟多是百齡神駕,甚至是二級、三級古蹟廟宇同願同行,讓萬神護佑萬民,凝聚正念善心,同沐神恩。
和上開示盛會意義

今年海雲和上在開幕儀式上開示,萬神博覽會的宗旨和意義非常簡單,天有天道、人有人道,眾人如果想了解天道,就要從人道來表現。而人道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天倫跟文化。每個人的家庭都有天倫,這個社會也有天倫,倫理造成了人類的文化與文明。
第二部分:道德。道德必須透過教育,倘若不教育就不會明白,華人重視的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就是人的基本道德。
第三部分:人性的修養。「修養」是在人們已知的範圍內,像是:吃飯怎麼吃?家事如何做?「修行」則是邁向未知,前進到還不知道的領域,像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勇敢追求這些未知數,就叫作修行。
這三個部分,就是人倫/人道的重點。
然而,為什麼要推動萬神博覽會呢?這個時代資訊很豐富、科學很發達,人們幾乎想要什麼都可以做到,所追求的事物都是現有的、已知的,卻不曾追求未知的事物。對於已知的事物,人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得到,但卻延伸出很重要的問題──競爭與鬥爭,為了達到目的,常常喪失人性,慣於偽裝與迂迴,而偽裝與迂迴泯滅了良知。
海雲和上笑說:「這個時候,天上的眾神,就緊張了。」當人類的欲望過於強烈、喪失了良知,戴著面具,做著不該做的事,於是社會上就會出現兩套標準,在外說的是一套,實際上做的卻是另一套,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我們祈望透過萬神博覽會,集結各宮廟的理想、教化,在此共同展現。」海雲和上說,既然大華嚴寺有這個理想,那我們就應該落實,所以我們先站了出來,站在卓越理想的立場,帶領大家實踐,同時也希望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宮廟響應、接著辦,促進社會更加和諧,世界更加圓融,沒有戰火。
貴賓致詞 感謝加被
萬神博覽會總召集人李漢章致詞
華嚴學會護法會總召李漢章表示,大華嚴寺此次盡心投入所有人力、精神,讓萬神博覽會不只是一個活動,也不是湊熱鬧,而是期望眾神的文化、萬神的教誨能夠深植人心,引領人們受到感召。
李漢章說,在南投縣政府支持下,萬神博覽會獲得地方民政處的肯定。大華嚴寺誠心邀集各宮廟負責人,也親自體驗「華嚴禪觀」的修持,就是盼望大家身體健康,保有寧靜心境,使身心靈昇華。活動前夕,雖連續有兩個颱風在臺灣附近打轉後離去,讓大家能夠蒞臨大華嚴寺參加萬神盛會,真是深感眾神護佑。

北港武德宮主委林安樂致詞

南投縣民政處處長吳燕玲致詞
萬神博覽會爐主黃錦源表示,能夠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舉辦這場盛會,感謝諸佛菩薩、諸天神力護佑,圓滿成就這一切。這是一個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同時促進了宗教交流。他認為,宗教須善盡社會責任,發揮撥亂反正的精神,成為一股清流,共同肩負揚善的正向意義。大家不分教派,對社會盡一分心力,創造一個圓融的大同世界。
南投縣政府代表──民政處處長吳燕玲也親臨萬神博覽會,她在現場見到信眾彼此熱絡招呼的景象,並一睹眾神風采後,開心地說,能夠共沐神恩,與有榮焉!在這場盛會中,無論求子、求財、求姻緣、求健康,或是求升官發財,只要誠心祈求,眾神就會一次保佑。
吳燕玲處長說,感謝大華嚴寺配合政府倡導公益慈善,並協助推動社會教化的工作。萬神博覽會讓社會大眾看到各宮廟的故事,並藉由親身體驗,貼近台灣各宗教特色,帶領了解多元宗教文化的豐富性。而眾神能夠在此雲集,讓我們感受到宗教家的慈愛,從而延伸到家庭、社會,讓人人心中有愛,進而達到社會和諧祥和。

萬神博覽會盛大開幕,與會貴賓合影。
南韓請法團拜見和上
由廿多位來自南韓遠道而來的請法團,特地造訪大華嚴寺,向海雲和上導師請法。他們是律師、醫師、音樂家、會計師、英語教師、大學教授、廣播電台總裁、首爾大學佛教學生協會會長,還有一位信奉圓佛教的帶髮法師,對於萬神博覽會的舉辦意涵感到深度興趣。

在陪同的張玉玲教授同步翻譯下,海雲和上的開示令韓國師兄師姊讚歎不已,表示獲益匪淺。
第一個提問:「萬神」與「一佛乘」有沒有衝突呢?這是大家心中的問號。海雲和上開示,華嚴有句話:「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理只有一個,對於追求真理的人而言,任何聲音都應該尊重,不因語言不同而吵架、不因詮釋的方式而爭議,別人如何說、他人怎麼做,都秉持互相尊重的態度。
海雲和上說,宗教的教義隨著時代的演變,不斷產生變化。各宗教詮釋真理的方式有很多種,佛教說佛陀、基督教談上帝,但真理永遠只有一個,這就是殊途同歸的意義。
海雲和上笑著指出:「就像華嚴,代表了雜花莊嚴,每一種花都開得芬芳、燦爛。」
談及佛教的傳承,韓國師兄詢問和上,出於什麼原因發心創立大華嚴寺?海雲和上悠然地說:「我們延續了歷史上的華嚴宗,從唐朝至今,傳到今時今日已是第四十二世。」現場一位研究所教授聞訊大歎實在太有緣!因為她正好在教學生認識「華嚴宗」,能夠有幸接觸到第四十二世華嚴宗傳人,因緣殊勝無比。

會談中並論及韓國華嚴宗的規模龐大,尤以其初祖元曉大師最為人知,但韓國師兄師姊亦感嘆世界各地的大乘佛教式微,對於臺灣佛教的興盛活躍,感到非常羨慕,視為典範且敬重。
對此,海雲和上表示,近兩百年來,佛教不斷轉化,而佛教是內修的宗教,較不積極傳法。然而宗教在不斷的演變之下,會產生新的免疫力和生存能力。「佛教是人的宗教,只要有人,就可能會出現跟社會上一樣的問題。」海雲和上說,因為人來自社會,社會上會出現的問題,在僧團中難免會發生,應當「僧事僧決」,不應宣傳是非,「揭人瘡疤是不道德的行為,人難免會犯錯,不應刻意放大他人過失,否則太不道德。得饒人處且饒人,才能促進社會祥和。」
第一屆萬神論壇 發表四場八篇論文
萬神博覽會第二天登場的是「第一屆萬神論壇」,海雲和上、吳永猛教授、總召李漢章共同主持開幕。同時,大華嚴寺五樓萬神殿壇城前,有來自彰化和美普道院舉行讚經龍華九會法會。

當天論壇以「關聖帝君」為發表主題,發表人還有:張家麟教授、陳清香教授、陳仕賢老師、黃鼎松教授、陳文田董事長、吳永猛教授、駱奇宗老師、理教法師吳佳宣與王致傑等人。
海雲和上致詞時指出:「萬神論壇是信仰與理論的雙迴向溝通,達到止於至善的目標。」和上說:「神的交流,人不知道,人要交流,對彼此的信仰互相尊重,包容差異,猶如雜華莊嚴。所有願意來響應萬神博覽會的人,一定對於自己的信仰和神尊,擁有絕對的信心,不然不會來到這裡。」
對於學術界無法驗證宗教「神蹟」,海雲和上表示,萬神論壇反過來做,從學術的立場來陳述這些神蹟存在的事實。

和上以其尋找供奉普賢菩薩像的親身經歷為例,一尊是雕刻家夢見的普賢菩薩,衣著華麗、頭戴華冠;一尊是印度的普賢菩薩,僅著天衣。普賢菩薩只有一尊,卻為何有兩種迥異風格?和上說,即便國情文化、畫像風格有差異,但都是奇蹟的一種相應,對於信徒而言同樣神聖且至高。神蹟雖無法解釋,但學者在撰寫論文時,可以進行神蹟的比較、蒐集、歸納與分析。
海雲和上解釋,信仰對學者而言,是「事相」的問題,而研究信仰則是「理」的問題,華嚴強調的則是「雙迴向」。沒有任何事在「理」之外,無理外之事,每事必有理,所以無有事外之理。人們所信仰的是「因」,理論上談的是「果」,這就是果因之間的雙迴向,而萬神是講事,論壇是談理,所以萬神論壇是信仰的理事與因果之間的雙迴向溝通。
即便目前的詮釋不一定全部正確,海雲和上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圓滿。「止於至善是我們的目標,要先下手去做。」和上提及廿年前他想成立「神通俱樂部」,每兩年驗證一次會員的神通真假,當時這個構想還慘遭被罵,他笑說:「我那時候才知道為什麼釋迦佛會滿頭包!」
即便如此,海雲和上仍然堅持要做對的事。他花了十幾年將這個想法改為萬神博覽會,期望透過宗教交流對話,號召讓信仰的善念,帶領人心淨化到止於至善;讓多元豐富的信仰文化,表現臺灣旺盛的生命力。
萬神吟詩大會 傳承中華文化
萬神博覽會的重頭戲之一「吟詩大會」,眾多各地詩人、詩社到場響應,海雲和上十分感動,感謝所有詩人熱情參與,共同將中華文化的圓融,推上更高一層樓。

「華嚴的基因, 就是創造未來!」海雲和上說,這一會,是第一會,大家都沒見過,祖先更沒做過,這就是創造歷史。
和上強調,華嚴人有個基因,叫作「邁向未知」,唯有無盡的超越,才能創造未來。他的願望就是將中華文化帶出來,走向世界。
海雲和上說自己其實很想吟詩,從小阿嬤就交代要好好念,但他卻不太會,所以才發心搭起萬神博覽會「吟詩大會」這個平台,讓大夥兒來此聚會暢談、交流。
「小時候讀到滿江紅,以為只有岳飛寫的這篇,後來才發現它是詞牌名。」海雲和上感嘆,我們每個人所學太少,但當大家聚在一堂,精神領域就會展開。「我們的文化是綿延不斷,慢慢地在擴散。」和上堅定地說,全世界只有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文明,且融合出不可思議的文化,他舉「龍」為例,龍擁有熊鼻、鹿角、蛇身、魚鱗、馬臉、鷹爪等特色,這都是民族融合的過程,是文化「融合、圓融」的象徵,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最大特色。
海雲和上感謝所有詩人的沉澱、淬鍊,讓文化不會在我們手上斷送。他要運用現代科技,將老祖宗的智慧分享到全世界,將鹿谷鄉的特色送到全世界,將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像接力般一棒一棒地傳承下去。
所有「吟詩大會」的表演者也都是傳承者,海雲和上表達無上的讚歎,同時希望大華嚴寺持續盡己之力,共同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攜手促使文化的精神永遠流傳。

明年擴大舉辦萬神博覽會
一連五天的萬神博覽會於9 月18 日圓滿落幕,海雲和上閉幕致詞時向與會所有神尊表達感謝,「因為祂們的支持與贊同,許多宮壇在此會都出現了相應的神蹟。這一會,不僅很成功,成功到都滿出來了,真的是『滿溢』!」海雲和上期許說:「明年的萬神,會辦得更好!」
今年,海雲和上構思多年的萬神博覽會齊聚眾神,還有萬神論壇、百呎長卷、吟詩作對、書畫揮毫……等活動都相當成功,和上盼望未來歲歲年年,不斷延續萬神的精神。
看見寺門前車水馬龍,舞獅鼓陣、國樂、山地舞、吟詩會等慶典活動輪番上場,村長陳貞復不畏豔陽,主動當起交通指揮,他說:「很感謝海雲和上!自從大華嚴寺在和雅村建寺後,我們再不用去清土石流了!」他希望萬神博覽會明年更加盛大舉辦!
今年萬神博覽會舉辦期間,寺旁設了20 個攤位,除了與社區結合展售農特產,響應觀光價值,還請相關單位如警察局宣導如何防犯詐騙、衛生所設口腔篩檢、消防隊救災宣導、電力公司宣導節能省電等,貼近民眾生活圈。
誠如海雲和上所說,萬神博覽會開啟了佛、道與民間信仰的互動往來,讓民眾一窺傳統風俗信仰的多樣性,透過吟詩、書藝、禪修及各式慶典展演,開啟了各宗教多元且深入的交流,「宗教不僅是信仰,也是凝聚眾人正念的一門藝術與文化。」
萬神博覽會我們明年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