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本佛母 準提密法 【九】:鏡壇的運用
前面提過修准提法的鏡子(鏡壇的運用),另外是它的手印。
鏡壇是用以觀照自身最重要的媒介。以顯教來說,不可避免要訓練這種觀照。一般人或許覺得很抽象,「觀照?怎麼觀照?」准提法用鏡子,有如我們攬鏡自照般,讓內心投身出來。鏡子真能照出我們的心境嗎?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即關涉到事相和理論。
顯教通常由事相談到理論,理論乃藉由鏡子的形為代表,來瞭解自己內心的想法。譬如某些人其實很愛錢,可是一談到錢就覺得粗俗,於是不敢談。這時鏡子的作用就在於將內心深處的那層想法映出來,那便是照到了。顯教由相而看到理,理會變得較深。
密教剛好相反。理要先說,當我們把內心境界看清楚時,相便自然現前,此即「相應」。所以密教說相之現前,含義比較深,顯教說相之現前則比較淺。換言之,即顯教是理在相的後面,密教則是理在相的前面。
不過,密教說的相和顯教所說的並不相同。一般人開始修行時出現的境界,通常都是虛假的相。密教談的相卻是真的,這差別很大,意思是說,修到有相現前時,應即是到達開悟、了生死的境界。但一般所謂相現前通常是假的,是想出來的,有如做夢一般。
當年密勒日巴修行成就後能御風飛行,他行經一個沒有樹林的山頭,裏面只有劍筍林立般的石頭,心想:「這山林災難真多,身為有成就之行者,我應為這山林的妖魔鬼怪超度!」密勒日巴從兩排山中間走過,這念頭一起,山神們為其大悲願所感動,都向他彎腰致敬,以致於那些山至今都是歪斜的。
各位可能也曾遇到類似的境界,只不過隔天去看,山是挺直的。密勒日巴已經不在,那山歷經八、九百年後還在行禮,蓋由於他的大悲願而對其表示尊敬與感恩。這都是真實境,並非癡人說夢。大部份人由於睏了,出現某些假的境界。當然有些人自認境界真實,但重點是煩惱有減少嗎?智慧有開啟嗎?所求願望順遂嗎?
社會生活不斷壓迫我們,總覺得事情不盡如意,於是生起一些幻想,想追求一種如意的境界,然而當外在現實難以兌現時,壓力一來,就只能留著晚上做夢。
很多人會說:「這我從來沒想過,它怎麼會這樣蹦出來?」其實它只是在你心裡透過不同的方式呈現,而非想珠子便夢到珠子的那種方式。我們都有生活壓力,極力追求美滿,夢中便出現美滿的境界,至於他用什麽方法展現,這是我們難以掌握的。總之,這美滿的相是在壓力下產生的,真正不東想西想的人,什麽夢也無。
壓力一來,我們開始追求理想,而這理想會慢慢變形。如炸油條一般,油炸之前小小一條,出了油鍋即變成好大一條。願望亦然!所以,千萬別認為那些情形是真的境界。初學的境界多為假相,必須經嚴格的訓練與考驗。所以,各位學佛人必須注意這三點,一是完全投入,其次是專心、專注,最後一點是放下一切。
一、完全投入,看看身體能否承受大壓力。你儘管推託沒時間,想辦法逃避,也可以一天當三天用,在廿四小時內完成七十二小時的功課。你捫心自問有這樣拼命過嗎?沒有的話便不用奢談什麽境界。何況要你在五年內完成十五年的功課。
二、做功課時是否有攀緣的心念?我這樣修就是要怎樣又怎樣……或者隨時想著要休息一下?存有這些念頭,功課等於白做。具備了一心一意向前鑽下去的心境,做功課便不至於感到疲累而想休息;深信一直鑽下去就會到,最後也果真鑽過去了,反會覺得怎麼這麼快就到,而你鑽通的卻是全世界最長的通道。
心境不對,兩下子便懷疑自己鑽錯。別問怎麼做才好,也不用老是煩惱對或不對,做下去便是!都不做便沒有資糧,更遑論對錯了!我們所談的境界如此殊勝,有什麽好擔心害怕的?這是我們奮鬥修行中很大的局限。
三、修行奮鬥的過程中,必須剷除雜念和不相關的願望。很多人修法有點像小孩買「乖乖」(台灣的一種零食),其實真正想要的是內附的贈品。學佛情況亦然。學佛到底爲了什麽?是想在學佛過程中求些境界、財利或所願皆遂?還是希望獲得同修讚嘆?這和小孩買乖乖不是很雷同嗎?你到底是要乖乖,還是要贈品?
你能堅定修持,經過五年再談境界才有意義,那時便能分辨境界的真假。其實經過五年的修行奮鬥後,你根本就不會再想什麽境界了,因為種種境界已然毫無意義。現代人急功近利,急於成就,那是不對的!用功時放下一切,完全投入,成就必然殊勝。
好書暨延伸閱讀推薦書[根本佛母-準提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