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學名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般向外追求而來的知識技能,都屬於「識性」。識性發展到最後,會使腦筋膨脹,記憶得相當多,乃至於學富五車。可是這些腦中的知識,人一旦死後就消失了,對於生命品質的提升絲毫無益,更無法讓生命綻放光彩。而生命中有一種內在的覺知性,卻可讓我們向內覺知到生命當中最深層、最高貴的部份。這內在的覺知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生命當中最高級的部份,也就是所謂的「寧靜、存在、實相、佛性、空性、真如、法性…」等,不論用各種名稱,指的都是那不可言說的本來面目。而在各種文化系統中都有先知能了解生命中最深層的部份,例如蘇非族中流傳著一則故事:
一位修行人,叫自己的兒子去向一位大成就者學法。這兒子十分聰明,當他去學習時,師父將他所願學的全部教給他,因此他便將當代所有的經典、技藝與知識通通都學了。當他學會了這些世間學術之後,就已聲名遠播。然而,隨著名聲的遠揚,使他得到很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因而也起了傲慢心,對自我的執著也就愈發強烈了。
一天,他自認學有所成,便向師父告假返鄉,途中跟隨的信徒與侍從相當多,一路浩浩蕩蕩行來。他的父親見了很傷心,因為若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不會如此四處炫耀,他清楚知道兒子學到的都只是世間法中的知識技能,所以才會以盛大場面回來。當兒子向父親稟報成果時,見到父親一臉難過的表情,有點茫然的問:「您怎麼不因我的成就而高興呢?」
「兒子,你錯了,我問你,你師父有沒有教你『那個』沒有辦法告訴你的?」兒子很困惑的說:「爸爸,您弄錯了吧?既然有『那個』無法教的,又如何能教呢?」「果然如我所料,你再回去,請你師父將無法告訴你的『那個』,教給你後再回家。」
於是兒子聽從父親的指示回到師父身邊,問師父說:「我父親要我回來重新跟師父學一種您沒有辦法教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學的『那個』。所以請求師父教我。」
師父說:「你弄錯了喔!固然『那個』是無法直接用語言文字傳授給你,但你還是可以學的。因為你以前沒有問我,我才沒有教你,現在既然願意學『那個』,那我就有辦法教給你。」
師父要他帶著二百對牛羊去山中,直到這群牛羊繁殖到一千隻時再回來,到時候才告訴他「那個」是什麼。他就很聽話的帶著這群牛羊往山中去。
人有個毛病,就是與人相處時,我執、傲慢、成就感很容易高漲,然而與牛羊相處就完全不同了。我們知道四百隻牛羊要成長到一千隻並不容易,不知須歷經多少個寒暑。這孩子根本無法期待牛羊給他任何喝采、掌聲,這一切在動物群中是無法獲得的。於是他不再期望將來的成就,不再期望種種的名利,因為他那強烈的自我,就在自然的狀態中逐漸消失了。
在前幾年的歲月,他還會數數牛羊的增長頭數,後來回去之後都忘了有幾頭。就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未來消失,連過去也不見了。唯一的就是老老實實的活在當下。直到某天牛羊突然告訴他:「你要帶我們回去,不能一直把我們丟在這荒郊野外。」於是他才憶起了師父的交代,起身返回,當他接近到師父的居所時,師父告訴所有的門徒說:「壹仟零壹隻的動物回來了。」
這就是蘇非族經常使用「一千零一」的起源,是回教修行人的故事。他們雖然不用佛法的術語,但是那不可說、不可告人的「那個」,其實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孩子並不懂得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術語,可是他已經擁有了它。他已經和大自然合而為一,師父看到他時,並不是看到一個傲慢的人,而是看到一千零一隻的動物。所以當一個人能破我執而存在時,就已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文章出自:大華嚴寺導師 海雲和上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