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華嚴寺「四大工程」簡介
大華嚴寺導師 海雲和上提出了「四大工程」的構想,以「結界工程」、「華藏工程」、「華嚴大學」、「BQ廣場」來接引人們循序漸進學佛,這也是提升個人生命品質、淨化社會環境的最便捷途徑。
何謂華嚴「四大工程」?
- 結界工程:
個人的工程 儲備菩提道資糧的基礎。從結界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肯定自己、認識自己,這是自我定位與成長的課程。
- 華藏工程:
小型共修會 現代人最需要的溝通訓練場所。華藏工程的共修,最主要是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語言模式和生命的思維模式。修行屬於行為模式,但行為模式必須符合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這是屬於起飛階段的生命工程。
- 華嚴大學:
大眾共修的一項工程,是全方位的生命教育,是新時代的佛教活動。
華嚴大學是一種心靈的、深度的、全民制的教育,每一個人都可以參加。它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沒有宗教、沒有意識型態。所謂華嚴大學的校區,這個世界的每個地方都是校區,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學生,也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關鍵在於它是帶動全體的活動,所以說,真正可以普渡眾生的是華嚴大學。
- B Q廣場:
針對高級知識分子探討社會現象、人生問題的大型活動。
透過BQ廣場,我們要培養東方的諾貝爾獎。但諾貝爾獎的貢獻是學術上的,是從知識上來看的;BQ廣場則是從對社會的貢獻來看。BQ廣場所發起的演講都是具有時代性、代表性,每場演講下來,都還會有與此演講相關的後續研討會,我們才能確定有沒有效?對社會的貢獻性夠不夠大?
如此一來,佛教就可以走在最前端,尤其是思想發展、社會發展的最前端。佛教就不會是消極的,不會是悲觀的。所以從這四個結構上,可以看到佛教的生命力!
為什麼推動「四大工程」?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率先領導宗教革新運動,對當時的權威婆羅門教提出了反思,才誕生了佛教。西方最近四百年中,宗教在掌握絕對權威的天主教國度裡遭到了挑戰,才有新教馬丁路德發起的西方宗教革命。由此可見,宗教具有革命精神,隨著時空的演變,會產生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時代背景,才有未來可言。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新舊時空的交替點上。舊時代的農業社會,是一個穩定又絕對服從的時代,在當時,這樣的佛教活動已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但是隨著資訊發達、個人主義抬頭,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信仰自由、言論自由、思想奔放的民主社會,因此,佛教應該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革做適度的調整?佛教中詮釋的真理應該如何拿來運用於現代社會,影響一切眾生?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華嚴寺導師 海雲和上提出了「四大工程」的構想,以「結界工程」、「華藏工程」、「華嚴大學」、「BQ廣場」來接引人們循序漸進學佛,這也是提升個人生命品質、淨化社會環境的最便捷途徑。
如今「四大工程理念」已進入完整成熟的階段,「大華嚴寺」各分院道場也都努力付諸實踐中。從學員們的熱烈參與,我們相信「四大工程」將可以影響更廣大的群眾,進而達到普渡眾生、淨化社會的目的。
海雲和上曾說過,佛教的化緣方式,現有的捐款方式,將在五十年間消逝,佛教界將面臨急速的變化,將來的水陸法會不再,熱誠奉獻也急速降溫,為因應時代,我們必須做調整改變。因此,為迎接變化瞬息的未來,積極推動華嚴四大工程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