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南部一個很落後的地方,有一個小孩夢到好朋友死了,第二天起來便把夢境告訴他爸爸,他爸爸問他:「小朋友是怎麼死的?」小孩說:「他好像是很傷心地就死了。」爸爸說:「那你有沒有欺負他?」小孩答:「沒有啊!」然後他便反問爸爸:「我該怎麼辦?」爸爸想了想告訴他:「你要懺悔,因為你可能做了什麼事得罪了他,可是你不知道,所以他才很傷心地死了。你有沒有做什麼讓他傷心的事呢?」小孩說:「沒有啊!只是昨天跟他玩遊戲,他輸了,就這樣而已。」爸爸問他:「假如是你輸的話,你會不會傷心?」小孩想想說:「會。」爸爸便說:「好,現在拿你最喜歡的玩具去給他,向他懺悔。」小孩很高興的帶著心愛的玩具來到朋友家,那位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得了禮物,又接受懺悔,總之,兩個人又很快樂地玩在一起。
在這麼落後的地方,一條褲子可能要穿上十年,很顯然他們的社會年齡是相當不足的,但是心靈年齡卻如此成熟。對一個父親來說,兒子夢到自己的玩伴死了,有什麼好操心的,但是他卻如此處理,這才是真正完美的教育。其實這種智慧大家本來具足,無需再去培養增長,只是現在受到污染而消失了,該怎麼讓它恢復過來呢?
佛陀說過,要依靠四個方法來恢復,所以我們是「四依道人」。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依照這些修學,故稱有依。佛陀是無依的,無依是怎麼樣的狀況呢?他沒有媒介,不需依靠媒介。而我們為什麼要依靠媒介呢?因為我們過度發展自我,而自我的發展一定要藉著媒介。譬如說高興,你為什麼高興?很少有人會自然高興的,一定都受外緣塵境的影響,像得到人家的奉承,想到好笑的事情等等,能不能沒有由來的,自己去感受而產生喜悅?
佛從來不要人奉承,所以佛說:「人對我的褒揚,就像在須彌山頂撒一把土,山不會因此而升高一點;對我的貶損,就像在四大海中撈掉一瓢水,水也不會因此而減少一點,所以你們的褒貶對我沒有任何影響。」凡夫就不同了,別人的一兩句褒貶就能使人輾轉難眠,這就是有依,不管順境都因外緣而生。假如能不依於外面的情境,而就現實的生活經常的產生喜悅,那就不一樣了。就像一個人會游泳,游泳的能力便永遠跟著他,不需要逢人便游給人家看;一個人長得美,就是美了,也無需時時向人顯示自己的美。這些都是原本就具足的,不需要特別顯現出來,也正是無依的情況。而我們缺乏這種認知,所以處處要透過自我來表現。
每個人其實原本就具足了美麗,卻還要努力的使自己更加美麗出眾,這只有證明自己原本不美。人又老愛要尋求一個依靠,殊不知尋求依靠正是人類災難的開始,煩惱、挫折、空虛、無奈皆由此而來。更不幸的是,我們所依靠的都是虛幻的,即使靠到了牆壁,也變成是糊的,所以我們常常會緊張恐懼。
緊張恐懼皆來自自我。當人得到一點成就,就會有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的流露,正是自我的表態,可是我們全然不知,完完全全在無知的深淵裡喪失了,十分可惜。這些損失與傷害都得由自己承受,不僅是這一輩子,你生生世世都會面臨。所以說,今生今世能夠聽聞佛法,應該不只是聽聞而已,而且還要找到真實的法,不單單是表面上學佛就算了,還需要有一個真正可為修行的正法;能夠讓你拋棄過去的依賴性,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就是無生智、無依處。